灵感来自于参加现场音乐会的听障人士,以便让他们“感受”音乐。
在9月份的时候,200名音乐迷聚集在Bunkhouse Saloon(拉斯维加斯市中心)举办的一场独特的私人现场音乐会:一些粉丝是听障人士。作为新可穿戴技术的beta测试,这场音乐会让听障人士和有正常听觉的用户通过他们的皮肤来感受音乐振动,从而获得真正的“环绕”体验。
这项技术被称为“M:NI”(音乐:一切皆有可能),是好莱坞前制片人转型企业家Mick Ebeling的创意,他是Not Impossible Lab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用户的设备包括两个电池供电的腕带、两个脚踝带、以及适合背部和肩部的背带。该设备直接与场地的声音系统连接,并将与音乐中各种音轨相对应的电脉冲(与彩色LED灯协调)发送到佩戴的传感器上。Lady Gaga、Hans Zimmer和Pharrell都是这场音乐会的粉丝,Pharrell宣称他在尝试“M:NI”之后“感受到了未来”。拉斯维加斯的这场音乐会由Zappos Adaptive和Rock&Roll呈现。
“我们并不是要取代音乐,”Not Impossible Labs技术总监Daniel Belquer说道:“我们正努力提供与音乐相关的体验。它不是一种新技术,而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项技术并不是通过耳朵传达,而是通过皮肤。当你感受时,你就会理解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所以为什么不利用呢?
Belquer解释说,M:NI与频率无关。皮肤很难鉴别出频率,只可以鉴别10 Hz和1000 Hz之间的频率,而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到高达20,000 Hz的频率。但是皮肤对强度和振幅的变化非常敏感,M:NI系统利用的就是这点。
Eberling注意到,经常参加音乐会的听障人士会坐在演奏者的前方,以便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振动,后来就有了M:NI的想法。他认为这是体验现场音乐一种低级的方式。“这都是低端声音,”他说,“你没有机会体验任何使音乐变得神奇的保真度、保真的高端音响或其他差异。”
他考虑是否有办法让音乐绕过耳朵直击大脑,可以这么说——这是我们感官体验的真正源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那么为什么不利用呢?
“振动式”的音乐体验
Belquer和Eberling承认他们的第一个原型产品在美学方面略有不足,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证明。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一直在改进M:NI设备,并得到了听障人士音乐家兼主唱Mandy Harvey的帮助。与听障用户进行的beta测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几位听障人士甚至不想将设备还回去。
但该技术不仅仅适用于听障人士。Eberling表示这让他回想起几年前和Stevie Wonder一起参加残疾人会议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被问及他们如何最好地为残疾选区服务,并且Wonder对答案明显不满,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强制性规定上。
Wonder坚持认为,更好的策略是为普通人群创造有广泛商业应用的产品,它恰好也会使残疾人受益。这样看来,推动变革的将会是市场力量,而不是政府的强制措施。事实上,Eberling惊讶地发现最近对听障人士群体最有益的发明是智能手机。他们可以发短信或进行视频通话,并通过手语进行通信。但智能手机是为每个人创造的,M:NI系统也是如此。
一名女士表示,这一体验带来的感觉就好像是“住在钢琴里”。
参加拉斯维加斯音乐会的听众(听障人士)都表示,他们感觉身体变成了乐器,音乐正在通过这些乐器来演奏。一位女士在佩戴设备体验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后,让她觉得就好像是“住在钢琴里”。
笔者有幸在威尼斯(加利福尼亚州)的办公室测试了M:NI,这绝对是一次独特的体验。第一个电脉冲有点震动,但笔者调整了强度,很快就习惯了随着音乐在身体上移动的奇怪的嗡嗡声。Eberling和Belquer让笔者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先尝试一下,所以并没有立刻知道要听什么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就习惯了,而且很快就认出了AC / DC的《Back in Black》中的鼓声。事实上,在有意识地识别这首歌之前,笔者的身体就已经认出了节拍。
Eberling认为M:NI几乎是一种新型乐器,并设想会出现“Vibrotactile DJ”(VTDJs)。优秀的DJ已经通过新的方式将几种不同的音乐元素混合在一起来重新诠释流行歌曲,以创造独特的现场体验。“现在,我们正在采用音乐输入的方式,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振动触觉的感觉,”Eberling说。“我们的一个愿景是,音乐家将首先创造振动触觉体验,然后了解哪种乐器最能帮助突出这种特殊的感觉。”
该公司准备在明年推出商业版,包括首先在拉斯维加斯的Zappo剧院(好莱坞星球)挑选音乐会场地。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还将举办实践展览,用户可以亲自体验。对于经常参加现场音乐会的听众来说,M:NI(这类似于D-Box电影院技术,可以随着荧屏的画面调整座位)是否会风靡一时还是仅仅是出于好奇?时间会证明一切。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由深智联秘书处整理发布,转载请标明出处)
合作机构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