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世界首例!我实施首例下肢动脉机器人支架成形术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陆清声主任所带领的血管腔内微创手术机器人团队,继今年8月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主动脉瘤机器人腔内修复术之后,顺利实施世界首例下肢动脉机器人支架成形术。两次手术均使用了由他们自己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血管腔内机器人系统。
当天上午9点,机器人手术正式开始。通过将术中影像数据和术前CT数据进行精确匹配,手术机器人顺利完成导丝配合导管通过血管病变处,造影明确定位后,在视觉反馈机制的保护下,机器人将血管腔内支架沿导丝准确输送至预定部位。随后通过机器人机械臂的自主运动,进行了支架精准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定位良好,血管狭窄完全解除,手术圆满成功。手术过程顺利,总时长约1小时。与传统介入手术相比,术中术者透视时间缩短90%,出血不到10ml,极大提升了手术效率和手术安全性。
该院血管外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陆清声团队发现,尽管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手术操作基本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而形成的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一是术者术中所受到的放射性损伤风险,二是传统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操作主要依靠术者的经验和“手感”来进行判断,难以满足治疗“标准化”和“精准化”的需求。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为这两个难题的解决开启了新的思路。但国外已上市的腔内手术机器人要么只能用定制的手术器械,费用昂贵;要么只能完成特定的部分手术操作,难以推广。针对这一系列难题,陆清声带领团队自2011年开始,自主研发国产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这套机器人系统不仅能够完成所有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还适用于目前各型血管腔内治疗器材,保证患者在不增加额外支出的基础上,能够享受机器人所带来的精准化治疗优势。
“这套机器人系统已经能够完成下肢动脉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高精准化操作来保证患者安全性,术者也能够在无辐射的房间内进行治疗操作,提升了术者的手术安全。”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下肢动脉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下肢动脉学组组长包俊敏教授在全程指导整台手术后评价道,“接下来,在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的基础之上辅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将能够进一步优化诊疗过程,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